English

一个奇迹的诞生

——记“村村通”工程为老少边穷地区带来新变化
2000-10-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梁若冰 我有话说

今年春节前夕,地处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交界的边远小山村小阿合雅村完成了“村村通”设备的安装调试,于是,小山村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用手抚摸着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电视机,向技术人员询问各种问题。全村年龄最大的吐尔地·谢衣木克老人动情地说:“我活了80多岁,今天头一次在自家听到了广播、看上了电视,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事,全托共产党的福!托人民政府的福啊!”

据统计,我国共有4.6万个乡和72万个行政村。几年前完全听不到广播的乡、村有近10万个,完全看不到电视的乡、村10万多个。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完全听不到广播的乡、村有近5万个;完全看不到电视的乡、村有5万个。面对这样一种落后的通讯现状,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农村的文化建设就都是一句空话。因此,国家广电总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从1998年起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和边境地区实施“村村通”建设计划,对这些地区的1.6万个乡、村,补助广播电影电视建设资金4013万元,无偿赠送直播卫星接收设备9355套,中央电视台赠送电视机1万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有95791个村(截止到今年8月底)实现了“村村通”,解决了7000万以上人口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使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1.5%和92.5%,每一个盲点都至少能够看到两套电视节目(中央一套、省一套)和听到一套中央广播节目。由此,我国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因此,“村村通”工程被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这一信息工程,这简直是个奇迹!

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正式写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中。之后,国家计委出资1.7亿元,国家广电总局出资0.8亿元,支持该项目的完成。各省市政府分管领导,先后与国家广电总局签定了责任书,明确了双方责任,确定了除国家补助以外,地方筹集资金用于广播电视的设备及建设费用,确保到今年年底以前,全国10万个国家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工程。

实践证明,“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施,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政令畅通,推进精神文明和农村文化建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发展,密切党群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结束了“三不通”(电、通讯、广播电视)历史的“北极村”——漠河县西林吉镇黑山村支书对前来帮助他们检测设备的技术人员说:“我们这个小村子,头一次在自家的炕头上看上了彩色电视。现在,你再说个什么什么政策、什么什么新词儿,村民们比你知道得还多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